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对不良贷款集中处置的方式和启示
2016/1/26 8:50:58 | 文章来源:同心圆典当自媒体

    不良贷款是困扰每个商业银行的一大难题,这既有历史的问题,也有现实的因素,如何打开这个死结,盘活经营资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里,笔者就农业银行相关处置和管理的方式,加以探索和思考。

  集中处置的方式

  不良贷款的处置管理模式,从银行的角度分类,可以分为内部模式和外部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多数采用的是内部模式,即银行通过内设机构,自主处置不良贷款。内部模式按照不良贷款的集中度划分,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集中模式。银行在信贷部门之外设立一个独立的部门,专门负责处理不良贷款,称为集中模式。信贷部门产生不良资产后,按照一定的程序,将不良资产全部移交到专门的部门进行处置。集中模式实现了正常贷款和不良贷款的分离管理。

  分散模式。银行内部不设立专门的不良贷款处置部门,由原经营部门各自管理处置产生的不良贷款,不同品种的不良贷款由原经营部门负责管理和处置。在分散模式下,银行内部的每个经营部门,既承担经营正常资产的职能,也承担经营不良资产的职能。

  半集中模式。介于集中模式和分散模式之间的不良贷款处置模式。通常情况下,银行在总部设立专门的部门归口管理全行不良贷款,实际经营依托各分行的不良贷款管理部门或岗位。由于没有完全实现集中模式,管理上仍然是以层级管理为主,属于以上两种模式之间的过渡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采取这一模式。

  农行不良贷款集中处置模式。由于农业银行接受财政部委托负责剥离资产的清收,因此在不良贷款清收方面采取了两种模式,一是对委托资产,采用集中模式。即分行设立资产处置中心,负责全分行不良贷款的清收,各支行剥离的不良贷款原则上要移交给分行资产处置中心直接清收处置,各支行不再负责不良贷款的贷后管理工作,实现了不良贷款的内部剥离。二是自营资产,采用半集中模式,即“集中管理、分层处置”由分行资产处置部负责辖内不良贷款的管理,各支行继续负责不良贷款的贷后管理和清收处置工作。

  集中处置的利弊分析

  不良贷款集中处置管理,就是将整个贷款流程中进入不良后的工作由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因此,不良贷款集中处置模式也突出反映了专业化分工的优缺点。

  1.不良贷款集中处置模式下,专业化处置不良贷款的优势非常明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一是建立了一整套不良资产处置的制度。尤其是我行受托管理财政部委托资产后,形成了从不良贷款日常管理、不良贷款处置以及监督检查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建立了完善的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制度体系。二是取得了很好的清收业绩,提前完成财政部给我行既定的清收目标。三是清收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2.注重不良贷款的清收,忽视从源头上解决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在多年的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中发现,不良贷款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是屡错屡犯的问题,不良贷款的教训没有得到有效的总结和汲取。注重不良资产清收,不查找其原因而加以持续改进,不良贷款还会源源不断的产生。

  3.专注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忽视不良贷款客户在我行的潜在价值和整体效益。我行的一些不良贷款客户与我行了结债权债务关系后,转移到其他银行发展业务。我行再次拓展该客户的业务,已经非常困难。

  带来的启示

  通过专业化分工理论,对不良贷款集中处置模式的利弊分析可以看出,在不良贷款集中处置模式下,不良贷款管理工作要扬长避短,即充分发挥集中处置模式的优势,同时尽可能的避免其不足。

  1.继续提升集中处置模式的专业化优势。进一步提升不良贷款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充分体现集中处置模式的专业化优势。一是结合内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创新不良资产的处置手段;二是继续对现有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更加完善的专业化制度体系;三是进一步提升清收队伍的业务能力,以适应清收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方向。

  2.建立不良贷款成因的反馈机制。加强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分析,向信贷业务的开发、日常管理维护等环节提供经验教训,为我行各项贷款业务的持续改进发挥作用。

  具体做法是,先建立不良贷款形成原因信息库,分析不良贷款在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原因。其次是将该信息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如信贷管理部、法律事务部、原贷款经营行等等,作为相关职能部门业务提升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将不良贷款成因的反馈机制制度化、常态化。

  3.将不良贷款的处置与正常贷款业务等其他业务的发展结合起来,以促进经营行各项业务的开展。一是处置条线人员不仅在不良贷款清收方面要专,而且要对正常资产业务有所掌握。二是适当的将不良贷款处置业务的考核与不良贷款剥离行挂钩,让原经营行和不良资产处置部门站在各自的角度共同处置不良贷款。三是对重点不良贷款项目的处置,可以成立项目组,由剥离行、法律事务部和资产处置部派人员共同组成,避免职能化分工带来的各自为政的弊端。